案例解析:双工位龙门加工中心在机床床身加工中的效率革命


2025-10-22

机床床身作为机床核心基础部件,具有尺寸大(通常 3m×1.2m×0.6m)、精度要求高(导轨面平面度≤0.005mm/m)、加工工序多(铣平面、镗定位孔、攻丝)三大特点,传统单工位加工模式难以满足批量生产需求。贵公司引入双工位龙门加工中心后,通过 “并行作业 + 全工序覆盖” 方案,成功将机床床身月产能从 30 台提升至 80 台,成为机床制造客户的核心供应商。

        机床床身作为机床核心基础部件,具有尺寸大(通常 3m×1.2m×0.6m)、精度要求高(导轨面平面度≤0.005mm/m)、加工工序多(铣平面、镗定位孔、攻丝)三大特点,传统单工位加工模式难以满足批量生产需求。贵公司引入双工位龙门加工中心后,通过 “并行作业 + 全工序覆盖” 方案,成功将机床床身月产能从 30 台提升至 80 台,成为机床制造客户的核心供应商。
        某机床厂委托加工的 HT300 机床床身,需完成三大核心工序:① 铣削 3 个导轨面(表面粗糙度 Ra0.4μm);② 镗削 8 个 φ80mm 定位孔(孔位公差 ±0.012mm);③ 攻丝 16 个 M30 螺纹孔(螺纹精度 6H)。传统单工位加工存在三大痛点:① 加工 1 台需 4 小时(含装夹 1.5 小时),单日仅能加工 4 台;② 装夹时设备停机,日均有效加工时间不足 8 小时;③ 多次装夹导致孔系与导轨面垂直度超差(超 0.02mm)。
        针对这些问题,双工位龙门加工中心从三方面实现突破:
  1.         并行作业提效:A 工作台进行导轨面铣削(采用 φ500mm 面铣刀,进给速度 1200mm/min,切削深度 0.5mm)时,B 工作台同步完成下一台床身的装夹(使用气动夹具,定位精度 ±0.005mm,装夹时间缩短至 40 分钟);A 台加工完成后,30 秒内切换至 B 台加工,A 台随即开始装夹,日均有效加工时间提升至 22 小时,单日加工量从 4 台增至 10 台。
  1.         一次装夹全工序:设备配备双主轴(左侧铣削主轴,右侧镗铣主轴),一次装夹即可完成铣平面、镗孔、攻丝全工序:铣削主轴完成导轨面加工后,镗铣主轴同步进行定位孔加工,避免二次装夹误差,孔系与导轨面垂直度控制在 0.008mm 以内,远超客户要求的 0.015mm 标准。
  1.         精度稳定控制:工作台切换时,激光干涉仪实时校准定位精度(每切换 5 次校准 1 次,误差超 ±0.005mm 时自动补偿);主轴配备中心出水系统(压力 80bar),有效带走切削热量,避免床身热变形(加工后床身温差≤2℃),导轨面平面度稳定控制在 0.004mm/m,废品率从 12% 降至 1.5%。
        此外,在批量加工 100 台床身时,双工位设备仅用 10 天完成,较传统单工位节省 15 天工期,帮助客户提前交付订单,获得额外 30% 的订单增量 —— 这一案例不仅体现双工位设备的效率优势,更彰显贵公司为客户创造交付价值的服务能力。